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元素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更好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质生产力是依托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长期来看,新质生产力必将对社会的劳动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组织运行和制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物质和精神高度融合的国民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应以“新”促“质”,通过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业态融合、补齐要素短板、坚持绿色发展等多维路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加快科技创新,赋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科技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信息传播和供需对接效率,为产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当前文化发展的新热点和新趋势。围绕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力,不断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创新与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赋能创意设计、内容生产、传播运营、消费推广等全过程。科技赋予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让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文化产品的互动感、体验感、叙事性不断增强。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深度对接,能够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采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3d影像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元宇宙等前沿科技,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升级。这些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需求。
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敦煌展”现场,观众参观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敦煌佛教塑像
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大数据平台和体系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建设政企互通、事企互联的大数据体系,为文化和旅游资源进入要素市场提供基础,为资源转化提供数据支撑。智慧旅游、个性化线路推荐、精准客流预测以及服务优化等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文旅企业应积极将数据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以便进行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这样不仅可以应对文化和旅游产业中大量的数据需求,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促进业态融合,拓展文旅产业发展新空间
新质生产力加速推动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领域延伸,进而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还推动了产业内的转型升级,使文旅产品和服务从“数量型供给模式”向“质量型供给模式”转变。
一方面,在文旅融合业态层面,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现有的融合业态如旅游演艺、主题公园、红色旅游、节庆旅游等转型升级。把握“文旅 ”业态新趋势,持续推进文旅与农业、工业、教育、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种跨界的融合发展,不仅打破了行业壁垒,形成了新的产业模式和增长点,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丰富了文旅产品的种类和形式,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国际戏剧公园演出现场
另一方面,加强城乡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发挥文化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元素、艺术元素广泛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极大丰富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业态和内容。这种城乡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和交融,不仅可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补齐要素短板,提高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要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人才培育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培养和引进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和业态模式更新的需求。
其次,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政策法规应涵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方面,并关注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明确文化和旅游资源数字化所形成的文化数据要素的权属关系,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及文创产品发展。
再次,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政府应增加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的创新研发、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和旅游产业,通过公私合营、股权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同时要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监管机制,这是提升产业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的关键措施。通过制定产业标准和质量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提升,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坚持生态优先,培育文旅产业绿色生产力
生态环境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生态优先,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与旅游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和自然修复力,鼓励发展绿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
山西长治八泉峡自然风景区
首先,持续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两大核心资源,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独特自然景观的重要体现。为确保这些资源的可持续性,应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控制游客数量,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枯竭。强化文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文化和自然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游客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应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总之,坚持生态优先、培育文化和旅游产业绿色生产力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才能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群言杂志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