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进化史的「新物种」来了 !
2024年,成都的「此地cypark」与深圳坂田的「万科广场」以颠覆性的姿态登场——没有传统商场的封闭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绿植、艺术装置与潮玩店铺交织的开放式场景。开业首周,前者单日客流突破8万人次,后者小红书打卡笔记超5万条。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迭代,而是一场关于「人与空间关系」的革命:当z世代把「逛商场」升级为「社交货币」,公园式购物中心正成为城市年轻人的精神乌托邦。
「公园 商业」的爆款公式:拆解年轻人的「心智密码」
1\「反重力」空间:拒绝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
成都此地cypark以「漂浮绿洲」概念打破常规:高达20米的空中连廊贯穿银杏森林,下沉式水景广场与骑行专用车道无缝衔接,就连停车场都被改造成绿植覆盖的「城市丛林」。 美国环境心理学者kaplan提出「注意力恢复理论」,自然景观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当年轻人在钢筋水泥中疲惫时,绿植、阳光与流动的水元素,正是对抗焦虑的「情绪疗愈剂」。
2\ 「社交货币」制造机:每个角落都是网红打卡点
深圳坂田万科广场的「废墟风艺术区」与「赛博朋克灯光秀」,让消费者自发成为内容生产者。数据显示,带有商场定位的抖音视频播放量是普通内容的3倍。 通过「场景即内容」的设计(如巨型扭蛋机雕塑、限时快闪店),商场从「交易场所」转变为「社交平台」。年轻人不再是为了买东西而来,而是为了拍出能获得点赞的「氛围感大片」。
3\ 「微度假」经济:3小时生活圈里的逃离计划
成都此地cypark引入「宠物友好露营区」「星空电影院」,深圳坂田万科广场打造「24小时书吧 咖啡工坊」。这些复合业态精准击中都市人的「周末逃离焦虑」——无需长途旅行,就能在城中心体验「松弛感生活方式」。
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从「卖商品」到「卖体验生态」
1\ 业态组合的「量子纠缠」
成都此地cypark的「书店 咖啡 文创」占比达40%,深圳坂田万科广场则引入「攀岩馆」「剧本杀空间」等体验型消费。传统零售品牌占比下降至30%以下。麦肯锡报告显示,体验消费的客单价比商品消费高出30%。
当商场变成「生活实验室」,消费者愿意为独特的体验支付溢价。
2\ 数字化的「隐形推手」
现在很多购物中心的ar导航系统,能识别用户兴趣推荐店铺;以及智能垃圾桶通过语音交互提供周边服务。这些技术并非炫技,而是为了延长停留时间——数据显示,停留超过3小时的顾客转化率提升50%。
3\ 可持续的商业伦理
另外,很多购物中心使用再生材料建造景观,通过屋顶光伏实现10%电力自给。这些「绿色基因」契合z世代「价值观消费」倾向,调查显示85后愿为环保属性多付15%费用。
未来已来:公园式购物中心正在重塑城市dna
1\ 城市更新的「缝合剂」
成都此地cypark的前身是成都高新文化中心的原活力环(文化馆),通过建筑形态将商业和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成都市青少年宫、展览馆等大型文化空间串联起来,打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商业 ;深圳坂田万科广场爆火出圈盘活了周边闲置的旧厂房。这类项目不仅盘活土地价值,更成为区域文化符号,带动周边租金上涨30%-50%。
2\ 社区经济的「超级节点」
成都此地cypark每周举办的「二手市集」与深圳坂田万科广场的「创客沙龙」,构建起本地化社群网络。商场不再是「24小时不打烊的陌生人社会」,而是演变为「有温度的社区客厅」。
3\ 未来生活的「试验场」
随着元宇宙概念兴起,一些商场已尝试「虚拟试衣间 实体空间联动」。可以预见,未来的公园式购物中心将融合vr/ar、ai管家等科技,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混合空间」。
结 语
在公园里购物,在商业中疗愈——这或许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的终极想象 !
当成都的银杏叶飘落在cypark的咖啡杯上,当深圳的夜风穿过坂田万科广场的艺术装置,年轻人正在用脚步投票: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商场,而是更有生命力的空间。这种空间能容纳骑行的轨迹、咖啡的香气、朋友的笑声,甚至是一瞬间的孤独沉思。
正如建筑大师隈研吾所言:「最好的建筑,应该是让人们在其中感到幸福的建筑。」 而这场「公园革命」证明,商业空间完全可以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滋养人心的精神家园。或许不久的将来,每个城市都需要至少一个这样的「乌托邦」——毕竟,我们都需要一个地方,既能追逐潮流,又能安放灵魂。
文章来源:畅硕商业设计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