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扩大,过去单一的农家乐、乡村游的形式已经慢慢不能满足市场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高品质、沉浸式的度假体验,度假乡居的模式应声而起,乡村度假综合体逐渐成为了现在开发乡村旅游的热点。
度假乡居的先决条件
(1)度假乡居模式,会选择较为偏僻的村落
与传统旅游不同,度假乡居模式对于乡村区位交通的要求较低,往往选择较为偏僻的村落。这种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最重要的是原生态气息浓郁,这种天然的、保存良好的乡土风味恰恰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载体。
(2)部分土地空置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条件
闲置的土地降低了项目前期的工作难度,容易进行资产流转,并方便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度假乡居模式一般选取“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既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又使得偏僻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3)追求新奇特是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度假乡居模式要求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突出,彰显乡村的质朴乡土气息,有独一无二的风景,具有较高的改造价值,便于构建与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度假模式。
度假乡居模式构建
(1)闲置可利用土地整体打造
将闲置土地集中,进行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闲置土地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区域。
高端度假品牌对于闲置土地的改造要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塑造独立的度假品牌。
(2)村民参与方式营造
度假乡居模式,根植于乡村生活,村民的参与必不可少,可通过探索村民土地入股,或返聘村民为度假村(区)员工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实现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
(3)市场推动力
城市返归乡村的旅游市场需求。城市的拥挤喧嚣、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迫切渴望逃离人造空间,到丛林山谷、自然乡野,而且这种需求日益显现,因此,深处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态的乡村逐渐成为人们的出游热门之地,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乡居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粗放式大众旅游向精致化小众旅游转变。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其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并让旅游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均面临转型和创新。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主要针对小众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为高端小众提供更具品质的旅游生活。
开发与运营模式
(1)村集体统一整合开发
村集体通过自筹资金的形式,将村里闲置的土地资源流转过来,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及改造,满足高端度假需求。如密云古北口北台乡居农宅专业合作社由村里12人发起成立,成员出资总额52.7万元,对村里闲置资产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管理。
(2)村集体与专业旅游公司共同开发
村集体通过引入外来资金的形式,与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对村里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
这种开发形式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并且开发建设相对专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村集体可与专业旅游公司组成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负责资源整合和统一开发。如密云山里寒舍,由北京北庄旅游开发公司和村集体共同成立北庄镇干峪沟旅游合作社,合作社为合作开发(股东单位)单位,负责资源整合、开发及提供配套服务。
(3)专业运营公司管理
在对闲置资产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专业的酒店运营管理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类公司对酒店有着专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可以有效、专业的管理乡村酒店,以获取相应的收益。如山里寒舍专门引入了马来西亚雪邦黄金海岸酒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
(4)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
村集体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对度假乡居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结算,统一分配客源,在利益分配上以逐年递增的形式,为入社的闲置农宅合作社农户分配红利和租金,从而防止恶性竞争。
可持续发展要点
(1)最大程度保留并展现“乡味”
度假乡居“乡味”主要可以体现在建筑材质、旅游体验、度假氛围这三部分。
建筑材质方面,度假乡居的改造讲究文化性、乡土性,外表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突兀,不张扬。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当地材质,如石材、木料、稻草等,尽力呈现传统民居形态,营造浓郁的乡味建筑。
旅游体验方面,在旅游活动开发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村落中的乡土资源,如农田、果园以及生产生活场景、工具等,配套现代休闲理念,打造极具乡土性的乡村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
度假氛围方面,既要保留古树老井山花、石磨草屋篱笆等有形资产,展现乡村原生态景观,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意境;又要守护村民原有的生产状态、生活气息等无形资产,将耕种的村民、房前屋后休息的老人等都看作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时刻融入“产品思维”
要以本土文化和地方文化为基石,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富有创意的文化包装和精心策划的内容经营,打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型旅游产品。同时,不应让乡村旅游产品仅仅停滞在瓜果采摘、景观观赏和农事体验等表面层次,而应当遵循分类指导、个性施策、错位发展的原则,推动乡村旅游走向品牌化、特色化和集群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不断完善旅游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致力于开发一系列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旅游产品。
(3)须以“农民利益”为主导
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制定切实能够满足其利益的政策,让农民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热情。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优先安排留乡、返乡农民的就业,并给予当地农民足够的创业机会及补贴,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翔达田园建设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