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以城中村改造为例,解码深圳城市更新的创新模式-凯发app平台

来源:艺术设计的朋友们、世界城市日       作者:艺术设计的朋友们、世界城市日       时间:2024-12-19


作为我国最早推行城市更新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模式,因时因地、多措并举推行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从消除安全隐患到路网综合改造,从空间结构优化到居住环境改善,从深挖村史文化到整村设计提升,以有机更新、韧性改造的方式全面推动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实现城村宜居共存。本文选取了深圳6个代表性项目,聚焦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历史人文资源活化、公共空间体系重构、社区便民服务优化等多维度,解读深圳城中村蝶变新模式、新经验,为各地城市更新发展提供新思维、探索新路径。

桔子坑村

为“烟火气”做“加法”


桔子坑村桔乐天地,设计:aecom,摄影:王沛泽

位于龙岗区布吉街道的桔子坑村,与大芬油画村隔道相望。村中居民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其中不乏有来自大芬油画村的艺术家、手工艺人。就村自身而言,是一个“烟火气”较重的喧闹城中村。在充分尊重村中场地特色与居民生活习惯的前提下,设计团队通过全新的规划,营造一个全年龄友好的城中村环境,通过与大芬油画村的艺术链接,提升村中商业价值,塑造美学街区体验。

在实际改造中,桔子坑村可利用场地局促;沿街商业业态虽然丰富,但界面杂乱。如何化解难题?围绕“徜徉桔子坑·艺趣新乐园”这一愿景,设计团队提出“一廊一轴两片区”的空间规划框架。“一廊”即桔子坑绿园道,通过将原不利的地形边坡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核心景观空间,打造成为特色主街;“一轴”即绿色闲享轴,通过主街景观提升,与周边公园园形成联动,打造绿色环线;“两片区”则在尊重特色边坡地形带来的片区划分现状的前提下,打造山顶绿色生活社区与山下美学创意社区两大片区。

如何留住“烟火气”?一方面,采用通用设计策略,针对店招参差不齐、空调位置杂乱、街区界面凌乱等问题,借鉴岭南骑楼特点,在主街设计具有岭南特色的出挑雨蓬,为居民游客创造可遮阴、挡雨、驻足的空间,在其他街道区域因地制宜进行提升整治;另一方面,以桔色为核心色彩语言,通过提取桔子元素,塑造出社区独特ip,加之喷溅彩墨等元素艺术化演绎,将之内嵌于村中建筑外立面、路面铺装、下水道井盖、电箱外包、沿街商业招牌、主街宣传栏等各处,同时重新梳理设计村导视系统,以此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艺术人文气息。


桔子坑村指向标,设计:aecom ,摄影:王沛泽


桔子坑村桔活运动场,设计:aecom,摄影:王沛泽

不仅如此,设计团队还为后续集市经营留足空间。例如,村中体育运动公园作为可供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基于空间高效利用原则,在篮球场侧空地处,增设由观赛看台和儿童游乐平台组成的二层平台。平台下层保留停车空间和配套管理用房,同时可作为拓展商业业态,举办市集活动的场所。从空中俯瞰,体育运动公园像一块飞溅的油画在村中自由流畅。该公园建成后,已成为村中人气最旺的户外公共空间。

因地制宜,有序散落在村中的特色口袋公园,则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场域。设计团队利用村中四个宅基地空间展开布局,通过对座椅、儿童游乐设施、康体设施的规划设计,为居民创造出更多的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弹性景观场所。其中,将幼儿园家长等候需求和社区儿童互动诉求纳入考量,利用场地高差打造出的“桔乐天地”,既能满足儿童户外探索,又能满足村民的日常晾晒需求,成为独特的村中村景观。

凉帽新村

以空间“再生产”传承非遗文化


凉帽新村,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位于龙岗区的凉帽新村以客家凉帽编织工艺兴盛而得名。在历史记载中这里自清代起已有人运用竹条编织凉帽。设计团队从凉帽新村拥有的非遗文化底蕴出发,以“建筑 景观 艺术”的跨界合作在凉帽新村进行了空间的“再生产”,创造出了多元丰富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差异化空间。

重拾凉帽记忆是凉帽新村改造提升项目的重点。作为深圳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客家凉帽有着近千年历史。而随着高度城市化发展,这项非遗技艺正逐渐被淹没,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基于此,一树建筑通过追溯凉帽新村与竹编制作的深厚渊源,以现代化竹编形态重新演绎了村口顶棚及岗亭,这种呈现方式让改造后的村口顶棚与岗亭延续了源自本土的材料记忆,并呈现出凉帽新村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形象。


凉帽新村,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竹编记忆的延续在凉帽新村不止于此。在凉帽新村行走,村里的一栋栋楼房分布地错落有致,外立面上的墙绘极大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墙面上,从凉帽编织工艺中提炼出竹编特色元素,绘制出翠绿色竹条相互交织、缠绕的画面,传递出一种清新、活泼、自由之感。这一系列墙绘作品成为了凉帽新村在地人文和历史的象征和纪念及村中的公共地标,延续着传统凉帽编织的古老话语,帮助着市民了解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在紧凑的城中村空间中创造优质、充足的公共空间至关重要。在凉帽新村,南沙原创将几栋荒废的凉帽老村房屋及原村址改造为了村址公园,并在其首层用景观还原了老村建筑肌理。团队还将新建的二层结构连廊结合自然步道设计,将山底的旧村及台地的新村连接,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必经之路,他们可以在此漫步、歇脚与纳凉。


凉帽新村设计图,南沙原创node供图

社区公园是凉帽新村中主要的运动和娱乐空间,它作为村中全年龄段文体活动的核心公共场所,集架空篮球场、儿童游乐园、中心广场及社区剧场为一体。在该公园打造中,南沙原创将原本简陋的平层篮球场变成了一个两层的、开放的钢结构建筑,一层设置了半环形的阶梯式座椅,形成了一个开阔的剧场空间。该层还设有一条超长的管状滑梯,通往与钢结构相邻的儿童游乐园;拾级而上,一个崭新的篮球场位处钢结构的二层,该篮球场采用了美观平整、隔音效果良好的地板,周围四面是高高的围网,并设有多盏路灯,兼具美观性与安全性。

马蹄山村

属于年青人的潮居空间


马蹄山村,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在龙岗区坂田街道,马蹄山村因靠近多家国家高科技企业,居住着大量科技人才,也由此收获了“中国学历水平最高的村落”“中国最聪明的it村落”“中国智力最集中的村落”等美名。在城中村改造提升项目中,龙岗区根据马蹄山村的片区空间及肌理特征,植入了商业、休闲、文化、居住四大型功能组团,为街区赋予了“最深港”“最公共”“最城中村”“最生活”四大特色,旨在为居住于此的村民、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配套服务,最大程度提升其生活体验感。


马蹄山村,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在小小的马蹄山村中,年青人占总居住人口的80%,因此城村改造工作主要围绕这类人群展开。由于村内先前公共空间匮乏,且分布破碎、形态单一,难以满足年青人的公共活动与社交需求,亟待整合及提升。为此,龙岗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与改造团队一起谋划,在村落中心片区通过整合破碎化空间、利用废旧地块、重塑土坡等措施,创造出了集儿童友好与运动一体化的公园、社区客厅及游廊等设施,并将核心区域的公共活动空间由1800平方米提升至6200平方米,用以承载城村居民大型的公共活动及全龄化的社区活动。同时,改造团队还在城中村的内街巷中重点进行景观提升,通过梳理高差地形而增加层叠错动的台地花园,并结合多样化的空间尺度,打造出了亲和友好的理想城市生活客厅,供年青人日常社交。


马蹄山村,深圳市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供图

消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蹄山村改造项目通过创新商业场景,为年轻人塑造出一个时尚潮流、舒适健康、友好温馨的消费场景。基于坂田华为重点产业片区的区域优势,对村落南侧华为地铁口片区的统建综合楼及握手楼组团进行业态功能、公共空间提升改造,以此激发城中村街巷广场空间商业价值。在综合楼内街区域,改造团队从不同年代的深港潮流文化元素撷取十二种潮流符号,通过艳丽多彩的门头、店招灯箱、发光字等,在原有墙体上进行浓缩强化,打造出了市井烟火新高地的“最深港”街区形象。

紧跟潮流的同时,马蹄山村改造项目也不忘保留下珍贵的历史遗迹。改造过程中,改造团队针对岗头河记忆花园这一马蹄山老村遗迹,通过打开村北沿街围墙,开放城村界面,将北侧公共空间重新融入岗头河岸,增设特色城市家具(云岛),营造岗头河记忆花园,为居民提供了一处多元的休憩空间。

沙二新村

以人文精神回归塑造家园认同感


沙二新村,设计:苏交科,摄影:莫少芬

在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提升项目中,位于宝安区松岗街道的沙二新村看似无奇,却以细微之处的点滴设计,将村中人文传承与宜居体验,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融为一体,让村中居民浸润在礼学文化氛围的同时,在此“看得见月亮,忆得起乡愁,留得住记忆”。

城中村从不止是一处居所。对于很多人来说,城中村是“来深”的首站,承载着不尽的乡愁。对于本地人而言,城中村也是在外村民的乡愁聚点。“塑造认同感,营造精神意向的‘美’,比路人可见的‘外在美’更为重要。在改造中,实用性是重中之重。沙二新村整体建筑布局方正,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因缺乏规划,村内存在建筑形态凌乱、部分道路破损严重、人形流线不清晰、体育公园休闲利用率低、鱼塘水体差等问题;且面临着文化传承断代、生态自然景观匮乏、建筑过密等城中村的共性问题。为此,项目团队一方面对道路、交通、照明、管网等展开综合整治手段,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硬件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对村内场地进行全时全局的系统化梳理,深入挖掘村文化要素,利用现有生态基地,依托当地独特的学风文化,以“礼学回归”为主题,营造出一个兼具文化涵养与自然呼吸的宜居社区。


沙二新村,设计:苏交科,摄影:莫少芬

如何避免千村一面?在设计团队看来,改造提升不是统一刷新外立面即可,而是要尊重在地文化属性,通过人文精神回归,让居民与村落共呼吸。经考究,沙二新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村内有蔡进士第、碧沙蔡公祠等历史文物古迹,曾涌现出蔡珍、蔡学元等对当地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文人名家。也由此,当地有着浓厚的学风文化。以此为基础,设计团队以人行游览线为时光轴,用现代怀古的方式,以蔡氏进士第遗迹为依托点,将项目分为“为学雅韵”“府邸乐居”“诗书礼序”三大组团,并将各类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建筑形体中,实现古今融通。有意思的是,从蔡氏进士第碑文中拓印而出的“回”形纹被转化运用至村中各角落,加之青砖黛瓦与独具岭南特色的飞檐,形成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的风格步调,以见微知著的方式进一步丰厚村人文涵养,也成为激活村文化的重要一环。


沙二新村配电房美化,设计:苏交科,摄影:陈李秋

社区体育公园和静思湖是项目改造的重心所在,也是居民的关注焦点。社区体育公园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其规模在城中村中极为罕见,也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设计团队在保留原有运动场、舞台及大部分乔木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功能性与景观性再布局,融入学风文化元素,将游览路径依次分为“启”“学”“趣”“育”“归”。步入公园,主入口处形似研磨石条的精神堡垒,以浓郁的书墨气质,为人们开启一段幽静而深远的跨时空文旅。沿着行进动线,情景式的“知之学堂”成为村中少年户外学习的好去处;中轴线以书卷形式打开,恰似学海中的万卷书径,路侧竹简形制的宣传牌衔接古今,将此塑造成人文风韵绿廊。园内舞台曾经是教书育人之所,保留原有肌理,结合场地主题,通过文化符号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打造成为新时代宣讲学习的交流平台,舞台一侧半通透式的风雨廊则是运动场所与文化广场的分隔带,“回”型屏风与舞台背景墙遥相呼应,又与整村形成体系化统一。


沙二新村社区公园,设计:苏交科,摄影:陈李秋

改造前,沙二新村西侧的风水塘,池水发绿发臭,虽毫无景观可言,但也曾是村中居民儿时嬉戏之地。唤醒童年回忆,重塑家乡美景,风水塘更名为“静思湖”,运用生态修复技术重建水域自净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布置临水栈道、荷塘月色、曲桥阡陌,以丰富的驳岸形式、蜿蜒曲折的行进动线,步移景异,为这一平平无奇的塘赋予古典园林观感,并辅以挺水植物芦苇、千屈菜等亲水绿植的增设,使其既能成景又能观景,展现出绿色生态的宜居之姿。

长守村

存真守拙,克制改造


龙马社长守戏剧公社,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在坪山区马峦山下的长守村,由江氏先祖建于清代晚期的客家围屋,已有超260年历史。近年来,深圳市坪山区引入戏剧机构龙马社,正将此处打造成为“戏剧谷”。这一充满历史韵味的客家村落,也由此在“存真守拙”的改造原则和克制谦逊的设计态度下,实现“古今并存、新旧混搭”的更新换代,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长守村客家围屋聚落占地面积6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建筑以夯土工艺兴建,黄墙灰瓦特色鲜明,散落在村落里的残垣颓壁、剥落的墙皮、深浅不一的裂痕和洞空似时光低语,讲述着往昔的故事。残留在墙面的青苔也以独特的方式装点着村落,让人感受到岁月悠悠的鲜活与优雅。阳光洒下,光影交错间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温情。青山绿水与之遥相呼应,让整个村落充满了静谧和灵气。


龙马社长守戏剧公社,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长守村客家围屋聚落聚焦打造龙马社长守戏剧公社,改造的难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避免新技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干预,二是如何在客家民居中植入现代化功能,三是如何用戏剧功能活化老房子。

“存真”是第一步。项目团队对村内历史遗存的构件和肌理坚持“应存尽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客家围屋坍塌形成的废墟和残垣断壁;无法保留的破败房屋则将拆下来的石桥、石槽等留下来用于铺设路面,将雕花木头等通过再设计用于民宿房间的装饰,让客人能够在这里与当地民俗文化产生对话和联接;并通过调整建筑结构方案,留住村中百年古树。


龙马社长守戏剧公社道路景观夜景,我宅建筑设计供图

“守拙”体现在去装饰化方面。项目团队在整体设计上充分尊重乡村文化、自然环境和传统建筑风格,坚持做减法,以避免过于现代的设计力对传统元素的破坏。在改造过程中,特别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运用传统的夯土砌筑方法建造,还原老围屋最原始的风貌特色。在材料的选择上倾向于使用木板、锈板等乡土材料,与老围屋的原始风貌相契合,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老围屋的文化内涵。

小剧场是整个项目中的核心建筑。整体建筑采用独特的五边形拓扑结构,沿袭了传统客家围屋的结构特点,与老建筑呈现出传承和连带的关系。项目团队在剧场墙面,采用穿孔铝板材料,以参数化的手法控制铝板表面开洞的位置及大小,使得光线透过铝板形成影子照射在背面的夯土板上,形成了阳光投射在夯土墙上斑驳的肌理效果,让新旧建筑材料实现了碰撞和呼应。

山厦新村

在空间叙事中激发公共活力


山厦新村中心广场廊架(向阳花图案),

设计:aecom,摄影:余少娜

山厦村,始于明景泰年间,后随南迁居民逐步形成多氏族集聚的村落。由此,和睦共居的村落文化沿袭至今,成为其立村之本。20世纪初,山厦村便成立了深圳历史上首个党支部;这里也曾是东江纵队抗日的主要根据地之一。改革开放后,紧跟时代步伐,山厦村居民敢闯敢试,蹚出一条新时代城村发展路径。

丰厚的历史人文与红色基因,赋予山厦新村的设计改造更深层次的内涵引领。以“幸福山厦村,乐活新故乡”为愿景,设计团队提出了“一环两轴一网一芯”的空间规划框架。其中,“一环”即山厦红色文化环,统筹串联起山厦历史人文资源与旧村生活记忆场所,并以社区共享街道为载体链接新村缤纷活力节点和文化打卡点,以此形成完整的、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叙事闭环。“两轴”为社区共享街道轴和滨河生态轴,通过构建多元社区活动场所,激发公共活力,同时通过构建滨水绿廊打造居民游嬉的生态场域;“一网”指绿色乐活网,充分利用村绿色生态基地打造全域社区健康目的地;“一芯”指公共活力芯,打造成为社会邻里交流的活动核心。


左> 山厦新村“薪火相传”雕塑,设计:aecom,摄影: 刘庆龙

右> 山厦新村榕下驿站,设计:aecom,摄影:钟兵

以人文叙事为本底,重塑社交活动场域,激活邻里共享空间,成为山厦新村打造“活力城村”的具象体现。位于社区共享街道中间位置的中心广场,也是“一芯”所在,是新旧融合、展望未来的重要节点。设计团队巧妙利用区域内约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在保留原开放式草坪的基础上,植入白色环状“云廊剧场”的顶盖,提供大面积遮荫挡雨的表演空间,重建阶梯看台和移动轨道展厅,已成为一处全新的最受村民喜爱的休闲嬉戏的地方,当村内举办各类传统节庆活动时,也是一个大型聚会交往的场所。


山厦新村榕下驿站,设计:aecom;摄影:余少娜

位于滨河生态轴核心位置的“榕下驿站”,则是山厦新村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团队通过将旧的服务设施更新拓展,营造成为集党群服务、社区图书馆、公共卫生间、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公共活动场所。“榕下驿站”以保留的古榕树为核心,环抱展开半围合姿态,且与相邻的“涟漪广场”的圆形平台呼应,创造有浓密枝叶遮阴的向心性空间,形成适应地域气候且有团聚氛围的社交广场。驿站采用清水混凝土框架与红砖填充的建造模式,用朴素粗砺红砖与晶莹半透的玻璃砖相嵌共构,让材质与工法新旧结合,表达对古村历史传承的回应。在如伞盖般大榕树的斑驳光阴的庇护下,村民可享受山厦河畔悠闲的幸福时光。


山厦新村儿童友好路径,设计:aecom,摄影:刘庆龙


山厦新村中心广场,设计:aecom, 摄影:刘庆龙

值得一提的是,有别于其他村,山厦新村居民以本地村民居多;人口结构呈现出适龄儿童多的特点。“儿童友好”成为该村设计改造中的重要一环,也为村中注入更为明快的活力色彩。在儿童上学必经之路上,设计团队在临街墙面描绘出太阳花从种子、开花直至回馈大地的过程,象征着儿童的成长与回馈;围绕太阳花不同时期的形态,沿路布置供儿童互动玩耍的装置,留白墙面中融入教育科普小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在游戏中丰富学习经验。在奇乐融榕儿童乐园,设计团队为其增设了趣味坐凳、儿童转转杯、趣味爬网、趣味沙坑等一系列设施,成为村中孩子们最爱的嬉戏场所。

【免责声明】本文由商业地产课堂整理编辑,文章来源于艺术设计的朋友们、世界城市日,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凯发app平台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凯发app平台删除。

凯发k8官网下载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