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资讯

从国内外典型案例看如何打造一个零碳社区-凯发app平台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       作者:上海华略智库       时间:2023-12-20
社区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基本单元和功能载体,是助力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近些年,英国、德国、丹麦、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推进零碳社区建设方面率先发力,建设了贝丁顿、弗班等一批优质零碳社区典范,为全球应对气候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重要引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也涌现出深圳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等优秀案例,创建零碳社区的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内外对零碳社区的定义基本一致,即在运行阶段碳排放为零、实现碳中和的社区。通过打造零碳社区,有助于倡导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简约舒适的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标签和名片,支撑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营造。

国内外零碳社区典型案例

1、英国贝丁顿社区


贝丁顿是全球第一个零碳社区,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萨顿镇,始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1.65公顷,拥有160多户住宅。贝丁顿社区也是上海世博园零碳馆的原型,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斯特林奖(riba stirling prize)——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英国建筑奖项。

设计师比尔邓斯特在可持续发展社区领域开展多年研究探索,借助贝丁顿在综合供能方式、被动式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开展实践探索,将自给自足的碳中和社区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社区建筑全部采用被动式和产居一体设计理念。一方面,采用住宅区向南、办公区向北、屋面30度倾角、屋顶空中花园的设计,保证建筑高密度下太阳能利用效率和采暖效率最大化,同时有效减少热量损失;另一方面,采用增厚保温墙体、密闭围护结构、热回收风帽、天然采光等方式,有效减少热传导和散热面积,平均可节约81%热能和45%电能消耗。

图1:贝丁顿空中花园

在能源供给方面,社区建设小型生物质能发电站,用当地废弃木屑作为燃料保障80%的社区用电;同时,在建筑屋顶、外墙和玻璃上安装太阳能板,实现建筑体由“耗能”向“产能”转变。

社区在建设阶段,全部使用回收建筑材料以减少资源浪费,使用污水回用体系降低58%耗水量。在运营阶段,建立全方位的节能降碳体系,为居民提供免费且充足的充电站点和自行车停放空间,同时统一加装可视智能电表、有效提升房间亮度的浅色装饰,从细节上引导居民节约用电。

此外,社区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每家每户设置隔离回收箱,由相关部门统一回收;提供种植园地、低碳咖啡馆和多功能市场,鼓励居民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减少浪费。

贝丁顿社区为伦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为英国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先锋理念和技术探索。

图2:贝丁顿社区

2、德国弗莱堡弗班社区


弗班社区位于德国弗莱堡市,占地面积39公顷,拥有人口5500人。

图3:弗班社区

弗班社区在弗莱堡市政府、联邦环境基金会、住宅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政府、弗班论坛共同参与决策,经过三个阶段、长达十年精心规划设计建设,最终打造成为德国永续小区的标杆。

弗班社区的建筑别具特色,办公楼、超市、停车场屋顶上都安装了大片太阳能板,被称为“向日葵屋”,与树相近的高度、五彩缤纷的色彩、精致的阳台体现着设计者的品位和格调。

事实上,这些房子都是正能源建筑,即建筑能源产出超过所需,每年可产生7300千瓦时电力。在德国能源共享社区的模式下,社区内新能源发电、储能实现点对点交换、供应或共享,实现社区光储充热一体化,社区每户居民靠卖电每年就可获得6000欧元收入。

图4:弗班社区向日葵屋

小区建有小型热电站,利用碎木屑作为燃料为居民供热,预计可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弗班社区住宅的外墙、窗户、通风都经过特殊的设计,不仅能起到隔热、隔音、降噪、保温功能,能源消耗较普通房屋降低90%。弗班拥有100多套超级节能住宅,每年每平米用电量仅为普通住宅的十分之一。

弗班社区居民主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有轨电车,多数居民加入了拼车俱乐部;绝大多数街道都不允许开车,道路上30公里限速标志随处可见。

弗班社区建设初期搭建了协会成员、新居民、潜在承租者等在内的论坛,充分畅通网络平台沟通渠道,征求各个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并不定期开展参访活动,在保证信息公开透明的同时,实现了社区活动多元化和不同利益团体界限模糊化,在决策制定和执行方面更为顺畅。

3、深圳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


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位于深圳福田区,是获得联合国人居署麦慕娜·谢里夫女士高度称赞的高品质社区。社区在建设初期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建造技术,所有新建和改造项目全部达到绿建标准,实现建设阶段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甘泉路社区是高科技运用的典范:一是拥有智慧立体停车库,前沿的停车智慧管理系统可实现无人管控、自动识别、智能支付等多元化场景应用,有效提高了停车效率;二是搭建了社区数字孪生平台,可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节能降碳、环境监测、智慧运营等多种功能。在能源使用上,社区采用外墙和屋顶光伏一体化、太阳能智慧灯杆、太阳能充电座椅等能源供应和自循环利用方式,同时进行空调和照明系统改造提升,实现社区资源最大化利用。

图5:甘泉路社区立体车库

社区的设计和管理充分体现了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一方面,保留了80年代初的矿泉水源,结合光伏技术、雨水收集等多种技术,让旧泉眼以零能耗形式形成喷泉,为当地居民保留了“心归之所”;另一方面,利用零碳便民设施、开放式公园、近零碳报告厅等单元,通过文艺演出、社区活动、交流会议等方式,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联结,发动大家共同缔造低碳、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图6:甘泉路近零碳示范社区

除此之外,瑞典韦克舍社区、丹麦太阳风社区、澳大利亚莫尔兰lilyfield社区在零碳打造上也各有特色,提供了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策略。其中,瑞典韦克舍社区将资源综合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借助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用修剪的木材建设热电站,燃烧后的木炭灰可作为森林肥料,社区厨余垃圾处理后被用作公交车天然气;丹麦太阳风社区将太阳能、风能、固体废弃物作为能源主要形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澳大利亚莫尔兰lilyfield社区将自然元素和交叉通风相结合,免去了建筑对空调的使用。

而我国的后起新秀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则充分运用风光发电、余热回收、污水源热泵等清洁能源技术,为社区制定了针对空调、照明、采暖在内的综合用能方案,提供了零碳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标杆。

图7: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

通过对上述零碳社区进行剖析,我们发现它们在如下几个方面有着共同的经验做法:

一是基于自然环境的社区设计。充分结合社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在保留原有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是充分保障绿色能源供给。因地制宜构建清洁能源系统,保证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能、水能和热能,提高能源供给和使用效率。

三是针对重点领域开展节能减排。推进社区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等重点领域低碳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各领域建设、运营阶段碳排放。

四是推广绿色的生活方式。倡导社区在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低碳简约、人居合一的良好社区氛围。

如何打造零碳社区

1、做好社区规划和设计


社区是人们居住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零碳排放,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

一般来说,社区规划设计一般分为顶层设计、目标设定、行动计划、方案制定四个步骤。此阶段项目实施的核心是充分了解社区所在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按照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经济舒适的原则做好各个单元规划设计,做好社区建筑、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居民活动等各个节点碳排放总量的测算,并保证碳排放量和社区碳汇总量的平衡。对于社区的零碳改造,需要对原有社区进行碳排放总量计算,明确零碳改造的目标和路径,并搭建碳排放指标体系,为零碳低碳的改造实施提供可靠的路径和依据。

2、搭建绿色能源供应系统


绿色能源系统是打造零碳社区的重点。首先,做好能源系统设计,要就地使用能源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要充分对社区所在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以设计合适的清洁能源供应方案。比如,成都的歧阳社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丰富的条件,采用水力发电以保证小区能源的使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属于太阳能一类地区,往往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用最经济的做法实现发电效益最大化。

其次,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设储能系统、地热能系统、氢能系统,充分利用余热废热,进一步丰富能源资源。例如,青岛奥帆零碳社区充分运用海水源、污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构建了多元的清洁能源供给系统,使社区建筑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再次,搭建智慧能源系统,实现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智能微网、综合能源管理系统等平台,为社区建设提供能源分配、节能管理和监控优化服务,实现能源效率最大化。

3、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在建筑领域,新建社区必须符合绿建二星级、三星级标准(绿建二星级、三星级均是我国绿色建筑的评级,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全部控制项的要求,其中绿建二星级总得分需达到70分以上,绿建三星级总得分需达到85分以上)。

可依据高保温围护结构、高保温性能门窗、无热桥设计、高气密性等被动式建筑设计原则,配备低碳节能的照明、空调等系统,大力推广被动式建筑、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积极建设正能源建筑。对于改造社区,建筑体需对能源、热源、水源进行系统化节能改造,以减少建筑体的综合能耗。

在交通领域,做好社区交通线路的规划设计,优化通行线路,保证社区单元和外部单元的畅通。在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推广使用共享汽车、共享电车,打造“电车社区”。鼓励建设慢行通道和自行车车道,在公共区域配备足够的充电桩,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在公共设施领域,建设碳排放监测平台,实现社区碳排放实时监测、反馈和改进功能;依据社区所在地的资源条件,在公共区域建设充电桩、光伏车棚、光伏路灯、光伏座椅等设施。

4、构建高效的资源循环系统


零碳社区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资源利用系统,使社区各个单元之间循环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体系。

一方面,搭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公共区域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回收系统,实行生活垃圾、厨余垃圾有效分类处理;利用蚯蚓、黑水虻等生物处理方式以及生物质发电等方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社区可使用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和燃气等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另一方面,建设包括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系统等在内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此外,可采用朴门永续的理念和方法,即实施社区公共区域和家庭的可持续改造,搭建包括水资源回用、排污循环、厨余堆肥等在内的系统,实现社区各个单元和零碳细胞的协同联动。

5、提升社区碳汇能力


首先,提高社区公共区域绿化面积,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绿色廊道,同时在建筑屋顶、外墙进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根据当地自然环境选择本地植物品种,发挥绿色植物的碳吸收能力,实现固碳增汇功能。例如,丹麦太阳风社区在公共区域建设大面积花园和绿地,不仅为居民提供无公害食物,而且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固碳增汇的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生物固碳、ccus、固碳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助力社区碳汇能力提升。例如,深圳大梅沙社区利用绿肥技术进行植物养护,有效提升植物碳汇能力;建设“梅沙低碳有机循环科普基地”,利用生物固碳技术,实现高效的生物聚合物生产,大幅增加社区碳封存能力。

再次,采用基于nbs自然凯发k8官网下载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对社区开展土壤、水体等生物多样性改造提升和修复,实现生态景观再造,在提升生态固碳能力的同时,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景观,形成宜居宜人的社区环境。

6、充分发动公众参与


首要是有组织地开展系统化零碳工作推广。建立零碳社区工作小组,广泛集合政府、街道、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参与零碳社区创建活动,开展零碳指南培训、社区志愿者招募、零碳文化论坛等多种活动;定期开展零碳家庭创建和评比,鼓励居民参与零碳社区创建的积极性;开展社区低碳文化宣传,发放零碳手册、零碳生活指南,倡导居民购买低碳产品,采用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推广资源回收利用,引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要将零碳融入居民的日常经济行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共享经济,广泛集合多种社会主体,采用多种投资基金、市场化合作等模式,实施共享车辆、共享办公、闲置资源共享等模式,设置衣物、日用品等闲置物品“回收箱”,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碳生活方式要实行制度化激励。搭建社区碳普惠体系或者接入城市碳普惠系统,记录居民交通出行、用电用能、消费购物等在社区活动范围内的碳足迹。构建与所在城市有效衔接的碳普惠机制,细化丰富碳普惠应用场景和分类,居民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旧物回用等方面的低碳行为,均可获得相应额度的碳积分,并可兑换相应的礼品。


凯发k8官网下载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