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类博览会、招商会上签约的各类文旅投资项目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一届超过一届,一波超过一波,如果累加起来的话,应该已经冲出宇宙的边界了。到了此时,真正落地百分之一都不会有。
而那些从房地产阵营转身而来的泛文旅地产项目,几乎把好的资源都占了,到如今,值得投和有钱投的的资源和项目反而所剩无几了。依旧是一个群魔乱舞、抢地盘的时代和作风。
这一回,轮到国有资本出手了。每个区域目之所及的好资源、好项目都在一一被国有文旅投招募麾下,成为国有资本的现金奶牛。养牛的目的不是保值、现金和增值,而是盈利流量背后的金融通道。
这些文旅国企获得景区项目经营管理权或控制权后,最乐于盘活的和建设的是景区周边的各类停车场,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现金生意。没有任何风险的资产运营。
随着经济变革的结局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大多数大型文旅企业越来越迷茫。不敢投,不敢做,一动就犯错,几乎请遍了业内的专家和精英,景区和项目依旧是满目疮痍。
文旅景区的现状都被归咎与最初的投资建设规划没有“运营”先行,运营失败为什么会是规划策划的错?虽然大多数文旅项目规划原本就很糟糕。
在大多数情形下,文旅项目的资源禀赋都会具有先天性价值优势和市场劣势,规划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赖运营来弥补资源的瑕疵、市场的劣势和商业营收的不足,况且很多项目当初的规划技术与条件未必就是一个差的成果。
不能把经营好的项目都认为是有运营先行,经营不好的都是规划策划阶段没考虑运营。这种“唯运营”观的根本原因在于文旅领域那些传统旅游经营业者阶层高高在上权威意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新文旅及其商业需要一场围绕以商业运营为主导的变革。
除了游乐园项目,大部分景区和文旅项目都在抛弃门票经济这种单一收入来源,作为景区最有价值的这些资源不再是文旅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而是成为最根本的引流吸引物。
文旅项目的收入本来就应该是从生活需求出发的复合构成,文旅融合所形成的是一个更为反复的消费需求体系,而不是单一的矩阵板块,大多数文旅运营机构和人士对此还停留在几大要素的认知层面。殊不知文旅原本就是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张力的释放。
仅仅是几大要素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消费类别,这种按图索骥式的运营思路无疑就是一种缘木求鱼。这也就导致了当前文旅景区的运营始终局限于传统业态和模式,即便是市场惨淡不断倒逼运营做出改变,整个行业无法认知新文旅新产业的关键节点。
按照经济学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分析,旅游购物(含体验式消费服务)在全产业gdp中占比30%左右,在我国这一比重不到15%。这一消费类别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地文化产品、旅游周边产品、文创产品、艺术品及衍生品、美食及风物产品等。
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习惯所涵盖的产品类别远大于这些品类,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穷家富路”实际上是文旅消费最真实最鲜明消费习惯的写照,根据非标准调查数据,中国游客出行携带资金数量通常是规划行程消费金额的三倍。所以,才有中国游客都是一个个“移动的钱袋子”的说法。
至此,问题就交给景区运营了,如何将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有理由相信,国内文旅市场的购物消费比通行产业标准至少高出5-10个基准点。相对于目前文旅行业产值总量,这一数据应该在1.5-1.8万亿。
所有的文旅运营机构都忽略了二个最重要的事实。
第一,他们所看得到的收入并不是可以归结为可计算的实际营收,在所录得的收入数据里,大部分都被产业链上下游分走了,进而成为运营成本,这也导致了高收入的产业阵营里,盈利的企业非常之少。劳而无功,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二,对于景区项目而言,从政府到景区、旅行社及各类ota平台等各种协作资源为抵达项目花费了大量的流量成本,增大了边际成本。相对于景区商业等二消业态而言,其流量成本等同于零。白白地放任钱袋子流失。
这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对于c端零售商业与服务价值的无视,是对消费者个体购买力的忽略。这是整整二代文旅人的悲哀。
中国的文旅行业太自负了,以至于他们总是侃侃而谈,各种理论、方法、策略、技巧满天飞,都看不起商业零售。
运营不是文旅产业的终点,只是景区产业化路径的基本手段。
游客来了之后,景区的业务才算开始。
商业才是景区终极目标。
其他所有的不过都是为商业在做基础建设和铺垫。
只有商业零售才能够把游客口袋里的钱掏干净。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