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珠三角厂房现状
02
珠三角为什么要工业上楼?
1、什么是“工业上楼”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工业上楼”,目前国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应用中应当是指地方政府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工业上楼」,并设置相关建筑标准的工业楼宇。
比如深圳市宝安区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将“工业上楼” 定义为「建筑高度超过24米且不超过100米的高层厂房」,并规范了高层厂房建筑设计:鼓励符合产业导向、适宜在高层厂房中生产的产业进驻;在首层设置装卸货车位及装卸货站台;柱网轴线距离宜大于8.7米;保证每个生产单元至少设置1台载重2吨的货梯;立面设计应合理考虑空调机位并进行遮蔽处理,遵循适用美观的原则,体现现代化、国际化、滨海风情等设计理念等。
本质上,“工业上楼”就是企业把研发、生产功能放在工业性质的高层建筑里,而不是传统上地面上平铺一两层的厂房。从政府出台政策的层面来看,对“工业上楼”的指标具有厂房高层高、高承重、大空间,入驻企业倾向于高端制造业的趋势。
2、是随波逐流还是乘风破浪
珠三角作为世界工厂,在此前几十年间,“村村设厂”的工业模式导致土地平铺式展开,土地零碎化、低效化的现状,深深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上楼”作为新加坡、香港存量时代提容增效的先进经验和成功结果,不免成为其工业用地改造这道必答题的一道曙光。
于是在珠三角工业腾笼换鸟等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先后将“工业上楼”作为工改的一项落地措施,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需求很高土地稀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珠三角民营企业多,工业用地供应紧缺,土地增量所剩无几,用地成本不断攀升,一些企业难堪重负。传统厂房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获取产业生存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
产业升级高要求
高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对生产研发的空间环境和厂房建设标准要求更高。在东莞、佛山、中山等老旧工业园区,在容积率、环境配套等方面,已跟不上发展要求。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提高,又使得工业上楼成为可能。这一切为“工业上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产业模式正适合
专家称:工改工的本质,是回归制造业。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工改工已成为珠三角制造大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打破资源束缚,推动变革的先行手段。
产业业态的变化也使得工业用地、产业空间的利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拥有了更多适合上楼的企业。
总之,“工业上楼”解决了珠三角企业无处扩产,被迫外迁的情况,或是企业总部办公与制造场地分离,增加成本和管理难度的问题。同时“产业上楼”也将会使产业聚集度提高,形成专业化园区。
这些先天条件,使得珠三角地区工业上楼成为必然。先跑先赢,“工改”让污染、重工、占地大利润少的企业被淘汰外迁的同时,如何提前满足新兴产业的要求,拼的不光是时机,还有各地政府的发展性眼光。比如佛山在换鸟之际,中山还正在抓紧时间改造园区做腾笼之装备。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升级内在要求不同,在这场“战役”中是要乘风破浪还是随波逐流,最终取决于政府的定位和推动力度。
03
工业上楼现状
04
写在最后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