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飙马商学院

从全球化市场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凯发app平台

来源: 智纲智库       作者: 智纲智库       时间:2022-04-20

贸易市场打造的世界


翻开世界历史,是一部斗争史,也是一部贸易史。


创造文明的第一步就是从贸易开始的。实际上,在盎格鲁萨克逊语言中“脚步”的意思就是贸易,英语中的贸易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


今天的人们发现在5000年前的苏美尔人的港口,就出现了港口贸易繁盛的痕迹,甚至在苏美尔人的城市里,出现了现代银行家的原型——短期借贷者。苏美尔人在贸易上的创造发明,并没有随着他们的文明的衰落而消亡,而是传到了更加西边的希腊等地区,促进了希腊和罗马人商业帝国的建立。


2000年前,丝绸和其他稀有贵重物品的商人东出尼罗河到达巴格达和克什米尔,将古代的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联系了起来。


在鼎盛时期,丝绸之路长度超过了4000千米,为洲际之间的艺术、宗教、技术、观念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渠道。商队在经过这条阿拉伯地区的道路时必须给控制这些地区的人纳贡。先知穆罕穆德在年少时同商人们一起旅行,在建立伊斯兰教之前他本身也是一个商人。相应地,古兰经也指示追随者要尊重个人财产、商业协议和贸易。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会发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齐太公时就开始发展商业,在齐桓公一代,除了出现管仲这样的经济奇才外,齐国还根据贸易中的供需关系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在卫国,商人吕不韦也靠着囤积居奇来赚取大量财富。直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用国家机器彻底压制了商人的势力。


从此中国走向了重农主义,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庞大的疆土,但使得中国人的商业思维逐渐落后于西方。


一方面,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走向了国有化;而领土零碎,人烟稀少的西欧,则重回贸易的老路子。从威尼斯商人称霸地中海贸易,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通过地理大发现,彻底改变了西欧人的命运,通过贸易掠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成就了他们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崛起反过来有扩大了贸易的规模。随着贸易的不断扩大,从欧洲到印度,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最终吞噬了整个世界。



贸易为商业社会提供了基础,为了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将一切都商品化,这正是贸易所做的事情。


贸易给我们打造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同时又打烂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贸易成就了很多,也毁灭了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也会迥然不同。毕竟,任何事情都会产生两面性。


纵览全球贸易史,无不伴随着地区的连通,资源的争夺,技术的革命,制度的博弈和国家的兴衰。


认清楚全球化市场的本质


「贸易的背后是资源的匹配,更是利益的分配」


一个影响世界的算术题:


假如英国生产每吨生铁需要50个劳动日,比法国少50个劳动日,而生产每吨小麦需要100个劳动日,比法国多50个劳动日。那么两国各花150个劳动日,一共能生产2吨生铁和2吨小麦;但如果根据各自的优势,英国专门生产生铁,法国专门生产小麦,同样各花150个工作日,两国能生产3吨生铁和3吨小麦,产量大大增加了;如果再进行公平交易,英国用50天生产的1吨生铁交换法国用50天生产的1吨小麦,那么英国可得到2吨生铁和1吨小麦,比分工前多得到1吨生铁。而法国可得到2吨小麦和1吨生铁,比分工前多得1吨小麦。


这是在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描述,他一生主张自由巿场经济,一直告诉我们:在国际贸易领域,自由贸易迫使买卖双方专注从事于对自己最有利可图的活动,同时使创造出的总体财富极大化,会使双方都得利。


因此,在大航海时代之后,世界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但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而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在19世纪,英、法、德、美、俄五国国家的贸易额占世界国际贸易额的一半以上,特别是英国占全部贸易额的五分之一,其商船吨位世界第一,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格兰银行成为世界银行,英镑成为国际货币。


今天,我们在重新审视亚当斯密将《国富论》的时候,不得回味一下亚当斯密送给英国女王这本书时,在扉页上题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希望英国的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那么请你什么都不要做”。



「市场的本质是规则的建立,更是模式的输出」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工业生产的速度。但是在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速度,表明世界市场的容量在缩小, 市场问题日益尖锐化,于是市场开始内卷,贸易冲突开始加剧,全球化市场从“自由贸易阶段”进入到“管理贸易阶段”。


这时候另一位经济学大师的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亚当斯密去世的百年后,英国又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


凯恩斯早年也是亚当斯密的崇拜者和忠实的信徒,他认为亚当斯密仅靠市场“看不见的手”,但在市场出现垄断势力、巿场失灵、外部性无法有效调控的情况下,既要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控,也要靠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国家宏观调控,这就是著名的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的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放弃金本位制,用凯恩斯主义实施新政,让美国走出大萧条,同时也把美国规则和美国模式成功的推向了世界。


市场全球化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我们认为全球化市场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全球贸易国家体系的形成,二是全球贸易交易体系的共识。


前者把世界各国划分为三个层次: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形成了市场的供给侧关系;而后者形成了影响世界交易体系的组织和机制,形成了规则和模式,比如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世界金融大会的产物,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誉为世界经济三大支柱。


“规则创造了财富,模式形成了枷锁”,随着公司制度、金融制度、交易所、准入制等越来越多的经营贸易的制度和专业机构的形成,市场收益出现很大的不平衡。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而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却不得不带上贸易规则和模式的枷锁。


特别是70年代以后,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保护贸易的理论和政策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称其为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市场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易中的支配地位。


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后果就是市场贸易垄断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的腾飞需要融入体系,更需要有巧妙策略」


世界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源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形成符合自己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否则就可能受制于人,就会被戴上规则的枷锁,而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潭。


我们来看看日本和德国的崛起与近年来中国崛起的相似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二战后日本和德国无不类似,受美国“不对称合作战略”和“道奇计划”的刺激,日本经济在美国扶持下迅速崛起,顶峰时期日本经济年增长率达到15%--26%;德国也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迎来了黄金发展十年,经济实力强势复苏。而中国经济的腾飞则是得益于在2001年加入了wto,融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当中。


德、日、中三国均采取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模式,保持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成为三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德日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而中国也与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尽管日本经济创造了奇迹,但其一味追求本国利益的侵入式贸易扩张也引起了各国的不满,迫于国际化和自由化,日本不得不放开国内市场,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陷入到长期低迷。而反观德国在贸易发展过程中的贸易摩擦与冲突却远远小于同期的日本,主要经验在于其对外贸易扩张中采取了巧妙的贸易策略:


一是建立区域化屏障。德国外贸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贸易地理流向以区域性贸易为主,即主要集中于欧盟内部交易。作为当今欧盟的主要创始国,德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大市场建设,利用区域内较少限制的贸易政策实现外贸的强劲发展。并且通过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德国既迅速扩大了其进出口贸易总量,又削弱了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大国在欧洲的市场地位,可谓一箭双雕。


二是构建分散出口的产业结构。德国出口的分散性还集中体现在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地区结构上。在产品结构上,德国出口的商品分散于汽车、机器、化学品、电器等多个种类,但比例均不会超过25%,分散的出口种类策略巧妙的避开了各国的贸易壁垒,这点与日本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出口商品高度集中于重化工,尤其以机电产品和汽车为主,1987年日本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占出口总额的74%,而汽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这种赤裸裸的贸易侵占导致了日本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贸易包袱。


在出口地区上,在1987年德国出口份额52.7%集中于欧共体内部,美国只占9.5%,日本占2%。而日本则出现美国一边倒的出口结构,长期将50%以上的商品销售到美国市场,促使美国带头发动对日本贸易的制裁。


三是对等进口的贸易策略。德国不仅是全球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进口大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是:既奖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进入外国市场的同时也开放本国市场。这种进口和出口相互依存的外贸结构能够平衡贸易双方的国际收支,最大限度的避免贸易摩擦。而日本一方面向发达国家出口大量商品,另一方面又在发展中国家大肆搜刮低廉原材料产品,这种出口方式破坏了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和国家报复。


区域化战略、分散出口、对等贸易等策略作为德国对外贸易的隐性优势,帮助德国在其出口日益增加的条件下避免各贸易凯发app平台的合作伙伴的贸易壁垒,保证了出口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平衡和稳定。


全球化市场依然是今天世界发展的主流。各国经济已经盘根错节的交织在一起,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互的作用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的本质:贸易的背后是资源的匹配,更是利益的分配;市场的本质是规则的建立,更是模式的输出;经济的腾飞需要融入体系,更需要有巧妙策略。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逻辑


在看懂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市场发展的本质之后,再来看今天全国统一大市场决策的时候,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战略意图。


第一,从大变局演化出大市场


中国已经走过了野蛮增长的发展阶段,通过加入wto融入全球市场体系,通过坚持改革开放正确的政策方针,有效的平衡自由贸易和管理贸易,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十年。


中国经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入到靠资本的输出,规模的优势、市场的扩大来获得收益成为必然选择的阶段,所以亚投行的成立、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选择。


但是市场就那么大,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世界分配体系还没有重新划分,大国之间的博弈远远不是经济问题那么简单,况且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让中国不得不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疑在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做大蛋糕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内循环”的窘境。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何让内部市场的规模增长能够有效补充海外市场带来的空缺,从而保持经济发展的平稳,是不得不做出的战略选择。


第二,建立国内统一的区域化市场屏障


按照德国经验,建立区域化市场屏障是平衡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中国依靠劳动力规模与成本优势释放了巨大产能,为提高全球产业链分工效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中国产业过于依赖需求拉着供给跑的增长模式,导致内部循环能力逐步弱化。


中国市场的总量不小,但是中国市场的内部差异化很大,还没有形成像美国、欧盟这样强有力的有同一规则和统一标准的大市场格局,这样造成面对国外主流市场时,难以在国内形成统一的市场力量,从而分化和削弱了中国市场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中国东部的经济发展在面对出口受阻的形势下,通过建立一个自由而统一的大市场,可实现区域内流通成本的降低,从而促进资本、土地、人员、数据、生产资料等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区域发展之间的平衡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立破并举,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公允的市场规则和模式


规则是奠定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国际市场竞合的核心手段。立破并举,中国经济奇迹的产生,是国际经验和本土国情的有机融合,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在国际比例中的不断上升,如何把中国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东方规则提升为国际规则,都是需要大国考虑的战略问题。


所以,对内来说,通过规则建设,来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对外来说,利用中国市场大统一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有国际公允和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标准和规范,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交易体系和模式,成就大国担当,有为发展,也是面向未来全球市场的重要使命。


第四,进出平衡,创造对等进口的贸易策略


既奖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这种进口和出口相互依存的外贸结构能够平衡贸易双方的国际收支,最大限度的避免贸易摩擦。


因此中国积极推动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四大对外开放的展会平台,通过自贸区及海南自由港的建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内外市场的联动,来构建全球化市场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双循环发展。



第五,倒逼产业,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提升国内整体产业实力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渗透,正在摧毁各种市场壁垒和藩篱,推动形成网络化的市场结构。另外,竞争是市场的内在要素,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也就谈不上市场经济。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潜台词是要推动市场不再依赖西方技术和标准,不再依赖体制和资源配置的优势,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实现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终促进中国产业和市场在国际的竞争力,以及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地区结构上的优化和平衡。


正确的选择取决于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得承认这样的客观事实:全球化市场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和信息流动,让生产者有了更大市场、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拓展了各国发展空间。


然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在持续,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又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在大变局的时代,我们更要冷静的分析国内外局势的变化,虽然全球化市场、贸易争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带来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是支流而非主流,通过有效应对是可以解决的,决不能因小失大、因噎废食。



凯发k8官网下载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