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与疫情再次反复的共同影响下,当前的预期再次出现了“过山车”式的起伏,对应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也随之进行调整,一系列促进投资与内需的组合拳蓄势待发。这意味着,今年的基建投资目标与政策框架也将随之出现较大变化、进一步发力来托底“稳增长”等政策目标:
基建地产合一,对接有效需求
随着预期的快速回落,以及地产主体的信用风险再次回升,近期对地产相关政策出现了明显的放松,可以看到未来地产行业将出现阶段性的平稳恢复。但是,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化,如今的房地产已经不再是过去完全市场化的行业,而是随着制度的转变与引导,成为了平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化收益来源,调控投资与需求的重要工具。
因此,当前地产的整体回暖,实际上是驱动片区开发、城市更新等以土地为收益来源的基建项目进行新一轮的扩张。既通过基建与地产来促进投资规模、带动有效需求,也使得整体开发收益得到更有效的平衡;既不走地产金融化的老路,也通过在项目中配置租赁性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的方式进行“资源横向补偿”,实现“住有所居”、弥补不同群体间差距的目标。
隔离既有风险,定向支持融资
在之前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上,虽然多次提到加大政策力度与政府投资水平,市场也曾出现过较高的预期,但在实际落地的投资规模上是比较保守且有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阶段后,还需要统筹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
因此,当前在加大投资的方式方法、实施方式上,已经与过去有诸多不同;以地方专项债券为代表的新型投资渠道成为了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些方式都旨在强调,新增投资需要与既有的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离”,既满足定向投资基建的需要、又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
由此我们看到,近两年在强调积极财政、基建投资时,都对过去传统的发力主体、地方城投持续加强了管束,以进一步防范地方债务风险;而在加强基建投资方面,则多采用市场化方式、定向政策与融资工具等方式。
同样,在未来基建投资随着预期转变进行新一轮发力时,我们所期望的也应当是政策性金融、定向融资政策以及专项债券配套融资等利好政策等出台,而非期望直接放松政府隐性债务、城投债务风险等方面的管控。在“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储备的各类项目收益自平衡项目、存量资产盘活项目以及撬动社会投资项目将得到更多的资金与金融政策支持,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的投资规模有望出现新一轮的爆发。
加快市场改革,激发投资活力
在近期的高层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激发市场活力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根本;虽然普遍认为基建投资靠财政扩张,但事实上政府投资的新增空间是比较有限的,真正的发力点、发力方向仍然与市场化改革高度挂钩,市场化实施的基建项目才是未来增长的主要方向。
在明确逐渐降低赤字率、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出台一系统“使用者直接付费”机制,许多传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新型基础设施都逐渐引入了一定的市场化机制;如城市开发业务演变为片区开发、供排水设施建设演变为eod项目、交通基础设施转变为tod项目,以及新基建与碳排放项目都在逐渐增多。
因此,在稳增长与释放需求的盼望下,基建与公共服务的市场改革力度即将再次加强,配套制度与市场环境有望得到持续改善,以此激发新一轮企业入场以及企业投资增长。
在预期快速变化下,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将比之前有一定的上升,投资规模与质量也将有所提升;新的制度与改革落地也将加快,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样值得期待。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