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始于策划,终于产业链,为资本找到退出机制,这才是特色小镇市场化运营的关键所在。
第一,特色小镇是个有机生命体。
任何一个这个时代的综合体都是社会生命体进化的结果,是一种多要素、多技术、多手段、多模式的融合通化的成果。社会生命体进化的目的,是要成为有着主观意识,判断思维,感情记忆以及物质载体的有机体,成为一个能与人进行深度沟通的高等生命形态。
特色小镇要当做是一个聪明的有机体来看待,去营造,才能让其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这个生命体首先是神志,机能,秩序,物质载体的有机统一,其次,是有自主行为和沟通方式,然后,是有独到的人格魅力。
具体来讲,神志是小镇的灵魂,是文脉和新文化的融合;机能是功能构成,以上讲到的各类技术,产业植入都属于这一范畴;秩序是运营方式,开发模式的统一;物质载体,是形式构成,美学呈现的部分。这样的有机体认识,就把特色小镇从平面的功能堆积,向着立体的生命构成层面去发展了。
小镇的人格魅力是小镇进行品牌输出的前提,任何一个小镇都要以品牌输出为目的,没有品牌输出,小镇的品牌化改造就只完成了一半。只有各类品牌店,品牌产品通过小镇的有机升级,走出去了,特色小镇的品牌化目的能才真正得以实现。
总之,特色小镇是目前中国小城市崛起计划的大机遇,只有从有机生命整体的层面来考虑,设计,注入灵魂,文化,调和诸多技术,功能,统筹考虑交互运营,和美学呈现,才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人居模型,引领社会发展。各种功能的无端堆积,只会让小镇设计趋同,浪费大好机遇。
第二,特色小镇的魂。
特色小镇的魂是由当地的人文脉络,现代文明的新风尚,以及当地产业的进化升级等要素共同融合的结果。其作用是提领小镇的各种功能,元素,让其有凝聚力,形成足够的信息差,具备品牌传播特性。不够聚焦的品牌,就不具备传播特性。
具体来讲,特色小镇的魂首先要基于对当地人文脉络的深度梳理,包括历史故事,人物,遗址,风俗,物产,自然环境等等,找到当地的差异基因。寻找该差异基因与现代社会诉求的契合点,加以融合。研究当地产业体系,寻找特色产业业态。特色产业未必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一定是有着品牌化潜力的产业,是当地的特色独有产业。
第三,建设特色小镇的诉求模型。
所谓的诉求模型,就是一件事情的标准成果。任何一件事情的达成都会与周边的事物发生关联,其成果也是多元,多层的。那么特色小镇的成果诉求模型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可以用一下一句话来概括。
实现当地人居,自然,产业的有机融合,构建区域经济新秩序;促成区域品牌升级输出,打通当地经济内外生命循环体系,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诉求模型。
第四,特色小镇的生态体系
特色小镇的生态体系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大组成部分,但又是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
内循环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文化体系,功能体系,运营体系,形式美学体系。
文化体系是小镇的灵魂;功能体系是小镇的机能组成;运营体系是小镇的生命运行秩序,包括物业,经营,开发等;形式美学体系,是小镇的物质载体,是神,行,气的综合呈现。
外循环包括,品牌交互,品牌传播,品牌成果三个部分。
品牌交互是小镇与人的交互过程。品牌传播是品牌的宣传推广等。品牌成果是品牌的产品及品牌载体的输出,比如品牌体验店 的输出等。
第五,特色小镇的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是被忽视了,或重视度不够了。不夸张的讲,对一个小镇的定位高度,以及小镇的生命质量,通过美学呈现的设计就会毫无保修的暴露出来。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后来大部分经济资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拨乡镇企业也就大部分倒闭、小部分进城,能够在小城镇发展好的很少很少。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方面,前面介绍的硅谷的那些小镇、英国的sinfin、德国的奥迪小镇等等,其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中综合体跟产业园和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特色小镇并不一定要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它的开发理念是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么一块地区,把三生空间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镇。城市中心区因为缺乏生态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设,还有就是发达的公交体系可以让生产和生活空间距离超过3公里的范围,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并不是说特色小镇必须建在远离城市的镇上。
浙江的梦想小镇就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内,紧靠杭州师范大学,是杭州城市副中心的范围,属于城市化区域。这个路径,我认为贵阳的花果园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它也是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但是在周边做了一个十六万平米的湿地公园,把住宅楼宇、商业设施和产业楼宇集中起来建设,建立了南明云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有中关村讯鸟科技、江西轩通、海誉科技等3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云产业示范楼,讯鸟、轩通、天霆云电脑已发展成为贵州大数据标志性企业。现在整个社区非常有活力,工作和生活充分融合,居民们可以在步行距离内上下班,白天晚上都人流如织,房价也很便宜,没有交通拥堵,贵阳的年轻人都愿意到这里来工作和居住。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虽然它不叫特色小镇,但规划面积是6000亩,也就是4平方公里,跟浙江梦想小镇的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差不多。还是我前面讲的,特色小镇个名字本身不重要,它包含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开发理念和代表的城镇化发展趋势才是真正重要的。只要按照这个理念开发的区域,都可以叫特色小镇。或者说,叫不叫特色小镇,都无所谓。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